副标题#e#
智东西(公众号:zhidxcom)
文 | 韦世玮
“如果向董明珠提一个问题,您会提什么?”白岩松问到。
“我们共同加油,看看这五年,董大姐和我的打赌是不是还要继续?”雷军笑着说。
近期在央视的《新闻1+1》栏目中,主持人白岩松在连线雷军的最后,抛出了七年前雷军与董明珠立下的“10亿赌约”。这是当年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“大战”中,人们每每提到都乐此不疲的故事。
我们将时间拨回2013年12月12日,央视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,董明珠和雷军同台获奖,并为小米业绩是否能在五年内超过格力“掐”了一架,最后为大家留下了10亿赌约的悬念。
五年一晃而过,在双方2018年年度报告中,小米以251亿人民币之差惜败格力。有趣的是,就在赌约结束后第二年——刚刚过去的2019年度,小米竟以2058亿人民币年营收反超格力。
10亿赌约已然结束,但小米业绩的反超,也印证了七年前雷军对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底气。
如果说7年前雷军和董明珠的赌约,代表了两个赛道互联网新势力和家电巨头的隔空PK。那么,如今的格力和小米则已进入到AIoT战场近身肉搏的新局面。与此同时,小米反超的背后亦有一个惊人的变化,那就是手机和AIoT市场双动能转换所带来的新机遇。
“后浪”小米是如何一步步逆袭早已在家电行业耕耘二十余年的老牌格力?在如今全球手机市场发展疲软下行的局势下,小米的制胜秘诀又是什么?在双方暗暗较劲的五年背后,实际上是新时代下,一个新兴产业爆发的缩影。
一、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约
七年前董明珠和雷军在央视的舞台上立下这10个亿的赌约时,也许并未想到这将会成为行业中人们津津乐道的行业佳话。
彼时的小米,不过是刚刚成立三年的明星互联网公司,年营收265.83亿人民币(2013年),而成立于1991年的格力已经是一家年营收1200.3亿(2013年)的行业巨头,拥有9家工厂、超70000名线下员工、超30000家线下专卖店。
相比之下,2013年小米在这三方面的数据分别为0、0、0。在格力面前,小米就像一个弟弟。
▲小米与格力2013年相关数据对比
如此悬殊的差距,雷军笃定小米能在五年后超越格力的底气何在?
“小米的互联网模式最重要的是轻资产。”雷军谈到,第一,它没有工厂,可让世界上最好的工厂代工;第二,它没有渠道和零售店,可采用互联网电商直销模式,免去了渠道、店面和销售成本,效率更高;第三,由于它没有工厂和零售店,可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产品研发和用户交流中。
“小米4000名员工,其中2500名在做用户沟通,1400名在做产品研发,精力都高度集中在产品研发和用户服务上。”他说。
赌约立下的五年里,格力与小米都卯足了劲冲刺,为了赢下这个赌局,双方都拉开了业务对垒的序幕。
2015年,格力瞄准了小米主营的“大蛋糕”,突然宣布“杀入”智能手机市场,推出一款名为“色界”的格力手机,但销量仅为几万台,甚至不足某些主流手机厂商一个月的量。
即便如此,董明珠仍坚持以一年一代的节奏,在2016年继续推出了格力手机二代,并以高端机型定位信心满满地冲进智能手机市场的洗牌大战。而2017年第三代格力手机的跑票和依旧不好看的销量,则是后话了。
实际上,这场赌约中喜欢“抬杠”的不仅仅是格力。
第一枪打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小米,也早就决定拓宽自身业务版图,自2013年起开始进军格力的主场——家电行业,并决定要在5年内成立100家小米生态链公司。这厢以小米电视火拼风头正盛的乐视,另一边又推出小米智能空调明晃晃地与格力较劲。
雷军的野心确实不小。在电视和空调领域之外,小米相继布局洗衣机、冰箱、电饭煲、智能音箱、扫地机器人等多个领域,并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,逐步建立起覆盖多个产品品类的“小米生态链”。
五年的激战交锋,格力和小米你来我往。
从市场结果上看,直至2018年底,董明珠的两代格力手机均以低迷的销量“扑街”,彼时的第三代手机仍不知所踪,不过其王牌业务——格力空调仍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占据着头部席位。
据日本经济新闻社发布的2018年全球“主要商品与服务份额调查”报告,2018年格力空调以20.6%的市场占有率夺得全球第一的宝座。
另一边,持续将战略触角深入家电领域的小米,已在智能家居领域筑起不可小觑的城池,其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也于2018年2月成功赴美上市。
同时,据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,小米手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也从2013年的Top 5榜上无名,到2018年以8.7%的成绩拿下全球第四名。
这么看来,小米这五年来的攻势十分猛烈。
2018年,小米总营收1749亿人民币,同比增53%,比2013年的265.83多亿足足涨了6倍以上。其中,智能手机业务营收约1138亿人民币,同比增长41.3%;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营收438亿人民币,同比增长86.9%。
但雷军仍然无法逆转10亿赌约的落败。
反观格力,其2018年营收突破2000亿大关,达2000.24亿人民币,同比增长33.33%,较2013年的1200亿元增长了1.6倍以上。同时,其空调业务营收约1556.82亿人民币,占总营收78.58%,同比增长26.15%。
故事告一段落,小米与格力的五年比拼以雷军的惜败结束,董明珠无疑守住了传统实体经济的信心。
谁料,小米的“逆袭”才刚刚要开始。
二、小米如何反超格力?
小米的“胜利”似乎姗姗来迟。
今年4月,小米和格力相继甩出2019年年度报告。小米营收首次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,达2058亿元,同比增长17.7%。而格力2019年的增长态势显得较为疲软,总营收2005.08亿人民币,同比增长0.24%。
没错,10亿赌约尘埃落定后一年,小米的业绩以极其微小的5.08亿元之差,超越了格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发布数据,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14.86亿台,同比下滑1%,而这亦是智能手机市场连续第二年再次下滑。
小米究竟是如何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下行趋势下实现反超?难不成小米手机的“春天”到了?
答案显然不是。
从双方营收大头上看,2019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营收约1221亿人民币,同比增长7.3%;格力空调业务营收约1387亿人民币,同比下降10.93%。
即便如此,小米的主营业务仍以166亿人民币之差落后格力。
#p#副标题#e##p#分页标题#e#
▲小米2019年财报业务营收分布
小米真正实现反超的王牌是IoT业务。
据小米今年4月发布最新财报数据,2019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营收620.88亿人民币,比2018年的438.17亿人民币增长了41.7%,为全业务营收最大涨幅。同时,该业务营收占总营收比也从2018年的25.1%,增长到了30.2%。
我们不妨扒一下这营收增长将近200亿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究竟是什么。
从财报看,该业务核心构成为小米的自家品牌,如智能电视、笔记本电脑、AI智能音箱、路由器,以及小米生态链产品,同时还包括部分IoT和其他智能硬件、生活消费产品的收入。2019年的增长则主要得益于智能电视、家电、小米手环和小米空气净化器等IoT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,尤其是智能电视。
财报数据显示,小米智能电视及笔记本电脑的营收由2018年的182亿人民币,增长33.1%至2019年的242亿人民币。
另一边,格力的第二大业务为生活电器业务,该业务在2019年营收55.76亿人民币,同比增长46.96%,是格力前三大主营业务中的唯一正增长,占总营收2.81%。
如此看来,尽管小米的手机业务营收弱于格力的空调业务,但格力业务结构过于单一的缺点,以及小米在IoT领域的持续扩张和投入,第二大业务营收无疑成为真正拉开双方业绩差距的重要因素。
▲格力2019年财报业务营收分布
为了抢占下IoT市场高地,小米可谓是煞费苦心。
自2013年起,小米打造的生态链“密林”野蛮生长。截至2019年12月31日,小米已投资超290家生态链企业,覆盖智能家居、生活用品、可穿戴设备和出行等多个领域。其中,有超过100家生态链企业集中在智能硬件和生活产品的开发。
战略方面,雷军在2019年1月正式启动了“手机+AIoT”双引擎战略,宣布要在5年内在AIoT领域投入100亿人民币。
这笔押注也随着小米在AIoT领域的深耕不断加大,小米2019年财报显示,其未来将重点投资5G+AIoT方向的研发,并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入500亿人民币。
与此同时,小米在2019年10月发布的小米冰箱,亦正式补全了它在电视、空调、洗衣机、冰箱“家电四大件”的市场拼图。
相比之下,近年来格力的IoT业务却并未将自身优势发挥至最大化。
2018年,格力发布“格力零碳健康家”,主要面向全屋智能领域,包括能源、空气、健康、安防和光照五个领域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,并基于智能交互、智能连接、智能感知、智能云平台和AI等关键技术进行开发。
此外,格力还通过建立家居物联网,逐步打造以智慧能源、智慧空气、智慧用水、智慧食物四大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家居系统。
尽管格力近年亦对外投资机器人等领域,但从营收分布来看,格力的IoT布局仍主要是依托自身的空调品类为主,其余业务表现平平,产品单一化严重。
由于双方在IoT领域布局和力度的差异,2019年小米直接靠关键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反超格力。
雷军证明了自己当年的选择。
三、消费级IoT时代真正爆发时刻到了
一面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下行,一面是自身智能手机业务的缓慢发展。在这一局势下,输了10亿赌约小米,却将IoT作为最大杀手锏,在赌约结束后第二年反超家电巨头格力。
这意味着,消费级IoT市场的爆发时刻已至。
消费级IoT市场的爆发,不单纯是今年消费级IoT设备的增长或是市场规模的扩大,而是它已成为企业们追赶甚至反超传统市场的一支潜力股。
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,2016年至2018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逐年增长。其中,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人民币,预计2020年将达到1820亿人民币。
当我们将视野放大至整个消费级IoT领域,其市场规模正处于迅速增长阶段。市场相关数据显示,2018年我国消费级IoT市场规模为1554亿人民币,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至2323亿人民币。
爆发大潮下,是智能音响市场的强势上扬。
今年3月,IDC发布《IDC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》,数据显示,2019年我国智能音箱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,整体出货量为4589万台,同比增长109.7%。
#p#分页标题#e#
作为众多玩家切入IoT领域的入口和重要硬件,多年来这一市场引得无数玩家纷纷入局,目前国内已形成阿里巴巴、百度、小米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,年出货量分别为1561万台、1490万台、1130万台,三家市场份额占比超过90%,马太效应十分明显。
1、阿里巴巴:天猫精灵智能音箱
从2017年8月天猫精灵诞生至2019年3月,已有超过1000万台天猫精灵智能音箱被激活。
#p#副标题#e#
与智能手机行业和传统家电相比,以小米为代表的消费IoT市场的爆发,正在给更多企业的发展带来新动能和可能性。智能音箱、扫地机器人、智能锁……无数消费级IoT市场正进行蓝海市场的开拓,或是经历行业大洗牌,亦或早已成为少数巨头割据争夺的市场。
下一个五年,雷军是否能带领着小米冲进IoT市场第一的宝座?董明珠的格力是否又能重新赶超小米?IoT市场的百花齐放又将是何模样?
“再等一年雷军可能超越我,但你永远不能没有我。”小米反超格力面前,董小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笃定地说。